历史沿革

  上世纪六十年代,国家因战略急需,决定在我国内陆腹地建设一个专用授时台,陕西天文台应需而生。老一辈授时人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不辱使命建成长短波授时系统,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空间科学探测等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时保障!这项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被钱学森先生誉为“中国的一面大钟”。 

  2001年3月,中国科学院决定并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,将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,标志着我国建立了基本完善的时间频率体系。

  进入新世纪,国家授时中心利用在时频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,创新性地研制建设了“中国区域定位系统”,在定位和授时方面性能卓越,满足了国家急需,为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作出突出贡献,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,国家授时中心也成为北斗系统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
  进入新时代,国家授时中心勇挑重担,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——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、国家时频体系等重大任务,国家授时中心已然成为国家时空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
  2018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授时中心承办的的“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13届大会”发来贺信,擘画了我国综合时空体系的未来蓝图,在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,一个更加泛在、更加融合、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将呈现在世人面前,国家授时中心为国而生,向时而立,将为此目标而奋斗!